广东命名第十一批岗位学雷锋标兵汕头3集体2个人上榜

栏目: 新闻中心 来源:www.爱游戏    发布时间:2025-03-06 19:13:47

  在2025年“3·5”学雷锋日来临之际,广东省委宣传部命名第十一批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其中,汕头市金平区金东街道百合园社区党总支部、汕头市潮南区司马浦消防救援站、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个集体和金卓满、黄瑞滨2名个人上榜。

  这些标兵集体与个人,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生动诠释者。他们立足岗位、无私奉献,无论是守护生命的救护人员、逆行的消防尖兵,还是扎根社区的党员先锋、助农兴业的退役战士,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彰显了新时代广东基层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金平区金东街道百合园社区党总支部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持续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将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促进社区志愿服务融入社区治理,群策群力绘就社区治理美好蓝图。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先进就是一个榜样。百合园社区党总支部下设3个党支部,现有党员84名(含1名预备党员)。社区先后获得“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个荣誉称号。

  百合园社区党总支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创新社区治理方法,以党群自治为切入口,构建“百合‘共治圈’”党建品牌矩阵,深入探索打造“‘百’方力量‘合’成服务先锋”“‘百合邻长制’自治实践”及“银辉耀百合”特色亮点,将“党建引领+群防群治”社会治理模式运用到实际在做的工作中,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全力构建党群一心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在百合园社区,活跃着一支“银辉先锋”队伍,十几年来,他们常态化学雷锋,每天坚持在社区巡逻,向社区居委会反映不文明现象,或者帮忙调解邻里纠纷。百合园社区党总支部创新活动载体,凝聚“学雷锋”力量,先后推动组建8支老年人兴趣队伍,“金姐姐”“银辉先锋”“百·和”调解队、“新火先锋”队等4支居民志愿服务队伍,致力于解决居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其中依托“银辉先辉”等队伍建设,让离退休干部党员作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金钥匙”,开办系列兴趣课堂,推进“银辉护苗行动”,守护儿童健康成长。

  百合园社区党总支部围绕居民群众“微心愿”开展志愿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创新社区治理机制,引入了“积分存折”管理制度,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党员、“五老”人员、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居民等群体定期组织积分兑换活动。聚焦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所需所盼,百合园社区党总支部动员“新新”群体担当“一线哨兵”,通过随手拍、为长者送餐等方式热情参加社区治理,以积分管理,激活“学雷锋”热潮。

  在社区党总支部的带领下,慢慢的变多的社区居民加入了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成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活雷锋”,有效促进了志愿服务在推动邻里和谐互助、凝聚扶弱帮困力量、倡导共建共治共享等方面的“多元融入”,形成了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生动局面。金平区金东街道百合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 孙晓佳说:“接下来,将招募更多不一样的志愿者成为社区合伙人,充实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力军,用行动弘扬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以多元志愿服务共绘百合‘幸福色’。”

  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一直以来是消防救援的职责与使命。作为一个基层消防救援,十六年来,潮南区司马浦消防救援站圆满完成了以灭火救援为中心的各项任务,成为当之无愧的人民“守夜人”“逆行者”。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该站多次参与灾情救援,累计获省级以上表彰35次,连续12年被省消防总队评选为“全省基层建设标兵单位”,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4次,荣立个人二等功4人次。

  如何将“雷锋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司马浦消防救援站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据了解,司马浦消防救援站突出“发挥基层队伍战斗力”建设目标,紧贴新形势下指战员精神文化需求,打造“雷锋文化长廊”、举办“学雷锋故事会”、开展“雷锋式消防员”评选等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积极引导指战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因地制宜细化教育实施方案,坚持“创新教育平台、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服务载体、创新文化育人”,让真理以“鲜活、可口”的味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打造潮南老区苏区“学、品、践、育”教育品牌,逐步的提升指战员立足岗位做贡献的积极性、主动性。

  作为潮南区唯一一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28名平均岁数不到25岁的消防指战员,却担负着辖区596平方公里、近150万人民群众、3万家场所、80余家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保护职责,他们以最美好的青春年华、24小时不分昼夜地驻岗值守默默守护着辖区人民的平安幸福。司马浦消防救援站指导员王海洋和记者说,该站历经2010年、2013年及2018年三次特大内涝抢险救援,在2013年超百年一遇降雨中,全区87个村居受灾,司马浦站连续鏖战七天七夜,抢救被困人员1348人。“在2021年‘2·11’仙城海绵厂火灾中,面对两万余平厂房火灾,全体人员无惧生死,冲锋在前,以一墙之隔,在厂旁两百余满装油桶及两个小型储油罐前将火势死死抵住,防止了大规模爆炸伤亡的发生。”王海洋表示,近三年来,队站累计出警2000余次,出动车辆4500余辆次,人员28000余人次,抢救疏散被困人员800余人,抢救财产损失997.4万元,创造了辖区连续三年未发生亡人火灾事故的历史最好水平。

  拥政爱民是革命队伍的优良传统,司马浦消防救援站对此始终牢记职责使命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此还专门成立了以党员先锋队为载体的“志愿服务小队”,深入开展了“爱民、惠民、便民”的三民活动。据悉,从2010年水灾后为群众冲洗街道广场、送水进村、清整水患道路开始,志愿服务小队从始至终坚持做到“听民声、察民意、排民忧、解民难”,依托党团活动日“走出去”,开展打扫养老院、无偿献血、消防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人次。同时还积极组织消防宣传进社区、进街道服务,为社区居民开展消防知识宣传2000余场次,组建青年宣传队走向辖区,进行消防知识宣讲、实地授课、现场示范、安全演练等,提高辖区群众处置突发火灾事故的能力,全方面提升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显著的成效。

  急诊科,是一所医院的第一窗口,更是守护患者生命的第一道防线。作为国家级胸痛中心、卒中中心、房颤中心、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区域中心,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承载着沉甸甸的使命与责任,它以专业至上的服务理念,高效协作的工作模式,24小时不间断地在生命赛道里全力赛跑,为各类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服务,以“不打烊”的坚守,守护生命的每分每秒。

  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急诊科里,紧张的氛围如同无形的空气,弥漫在每一个角落。急促的脚步、闪烁的监护仪灯光、此起彼伏的呼叫铃声,构成了这里独特的节奏。每天,急诊科都会迎来数百名来自四面八方的患者——他们之中,有人因突发胸痛而面色苍白,有人因意外事故而血流不止,还有人因意识模糊而无法说出自己的姓名。更有些患者,被送来时已经生命垂危,呼吸微弱,心跳几近停止……然而,无论面对怎样的危急情况,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始终以冷静的专业态度和无畏的奉献精神,与时间赛跑,为每一位患者点燃生命的希望。

  “生命第一,急诊科的病人非常杂,对医疗团队应急能力和专业素养是极大考验。正是这样的经历,我们更珍视生命,无论什么病人进来,我们第一件事就是为病人打开绿色通道,抢救生命,稳定体征。”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陈英杰说。急诊科年急诊诊疗量近15万人次,年抢救量9000例以上,抢救成功率保持在99%以上,形成了“院前急救-院内抢救-EICU急救重症无缝连接”的急救体系。

  新冠疫情暴发期间,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不惧风险,冲锋在前,热情参加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急诊科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科室倾力打造公益品牌——“全为生命”公益急救项目,组建急救培训队,科室人人都是志愿者,使学雷锋成为常态。截至目前,培训队已累计开展活动超500 场,培训学员超6万人次,极大地普及了急救健康知识,提升市民自救互救能力。“我们组成了由急诊医护人员组成的队伍,大家都是利用休息时间,给群众培训,让群众懂得哪怕更多急救知识,万一在路上或者在家里遇到紧急状况,也可以出手急救,挽救更多人的生命。”陈英杰表示。

  急诊科里,病人换了一轮又一轮,而坚守在岗的每一位急诊人,始终以不变的初心和执着的坚守,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他们用一次又一次全力以赴的抢救,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用一双双温暖有力的手,托起生命的希望;用一句句坚定而温暖的话语,抚慰患者和家属的焦虑与无助,用行动践行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用汗水书写着医者仁心的责任与担当。

  在澄海区隆都镇后溪村,一位皮肤黝黑、笑容爽朗的“新农人”带着农户们穿梭在田间地头。他就是金佳顺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金卓满——退役后扎根乡土,以“不让战友掉队、不让农户掉队”的信念,带领乡亲们走出一条绿色致富路。从军营到田园,书写着新时代农人的责任与担当。

  2015年退伍回乡时,金卓满得知家乡果农因销售渠道闭塞,近万斤潮州柑滞销田间。他二话不说,利用线上线下渠道组织采摘活动,短短3天解决滞销难题。果农的感激让他萌生了创办合作社的念头。第二年,他整合零散农户,成立了金佳顺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开始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创业初期,这位“农业门外汉”遭遇不少挫折:首批大芥兰由于种植方式落后以及粗放经营,造成农产品的质量差、没有销路,烂在地里。但他不服输,吸取失败的经验,白天跑田间,晚上啃书本,参加各类农业培训,一步步从“小白”蜕变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

  近年来,金卓满在农业领域不断深耕细作,积极探索新型的经营模式,巧妙地利用后溪村特有的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带领社员集合果蔬种植及鸡鸭鹅养殖,打造特色农家美食,以“绿色生态种养+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双驱动模式,积极带领农户共同致富,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作为退伍军人,他深知战友返乡创业的迷茫。“现在很多退伍军人也是经常到农村来创业,特别是我们基层的,所以我想要尝试看看让大家互相帮扶起来。”金卓满说。为此,合作社挂牌了“退伍军人创业孵化基地”,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指导、技能培训及场地支持的同时,带动更多的退伍军人进一步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打造“军创基地”,形成“军事体验+消防研学+红色文化+侨乡文化+潮汕文化+农耕体验”的特色研学教育基地,带动80多名退伍军人灵活就业。

  如今,合作社带动150户社员、680户周边农户增收。2024年,合作社(孵化基地)农业总产值突破2500万元,很多农户、战友都在合作社、孵化基地的帮助下逐步增收致富。

  从“全国最美退伍军人”到“广东好人”,从“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到“岗位学雷锋标兵”,金卓满以军人的坚韧和党员的担当,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和员,我始终牢记‘退役不褪色’的信念,时刻以雷锋精神为指引,尽己所能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在农业创业的道路上,看到慢慢的变多的农户通过我们的努力改善了生活,我感到无比欣慰。”金卓满表示,未来将带领合作社和更多农户走一条绿色致富的道路,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激励更多的退伍军人和年轻人投身到农业创业和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在新时代的医疗战线上,雷锋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影像科副主任黄瑞滨从医10余年来,始终奋斗在医疗工作一线,在完成大量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更是承担起教学、科研等工作,在黑白灰的影像世界里,用“火眼金睛”精准搜寻、定位病灶,为临床治疗、手术建立“航标”,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雷锋精神。

  “太感谢你们了!”去年,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里接收了一位不明原因腹痛的中年男性患者。经了解,该名患者右下腹钝痛一年余,辗转多家医院和诊所,始终未能明确诊断。入院后,经过CT平扫及增强检查,黄瑞滨医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准的影像学诊断,确诊其为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缺血性结肠炎类型,在病理上缺乏典型的炎症表现,所以轻易造成诊断延误。”黄瑞滨说道。黄瑞滨仔细阅片后,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迅速锁定了这一罕见疾病的诊断。根据这一精准诊断,患者得到了针对性的治疗,包括改善肠道循环、调节肠道菌群、肠外营养及抗炎等对症支持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生活品质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一病例的成功诊断和治疗,得益于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超的专业水平,也凸显了影像学在疑难疾病诊断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通过精准的影像学诊断,患者得以明确病因,避免了不必要的痛苦和误诊,最终获得了有效的治疗。

  十几年来,黄瑞滨如同临床诊疗的“侦察兵”,凭借扎实的医学功底,为无数疑难危重症患者揪出了病因。在胃肠道肿瘤、脑血管疾病等领域,他更是展现出了“火眼金睛”般的精准诊断能力。他牵头组建的多学科会诊团队,三年内累计攻坚4595例复杂病例,以“精准影像”为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还创新管理模式,牵头搭建粤东远程影像会诊平台,三年为基层医疗机构完成远程诊断3.3万余人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三甲服务。

  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黄瑞滨也从不退缩。2021年,他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请缨以“中国(广东)第10批援加纳医疗队队员”身份远赴非洲加纳执行援外医疗工作,承担影像诊断任务,累计完成影像诊断4444例,实现“零误诊漏诊”,用中国技术赢得国际赞誉,获得加纳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加纳大使馆颁发援加纳中国医疗队荣誉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发援加纳中国医疗队荣誉证书以及加纳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荣誉证书。

  从粤东大地到非洲热土,黄瑞滨始终以“螺丝钉”精神扎根岗位,用仁心仁术托举生命希望,用实干奉献书写新时代雷锋精神。“十多年来,我都会坚持早上7点左右到达科室,提早做好每天的工作安排,这已成为我的日常了。我们只是在平凡岗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完成平凡的工作,更多时候我们该以身作则,以自己的‘磁场’感染更多同事,感染其他同事,一起协作,共同进步,在平凡的岗位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黄瑞滨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