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3年,雷军就对电动车产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还两次拜访马斯克,并从他的手里接过车钥匙,成为国内第一批特斯拉车主。
“造车梦”的种子从那一刻起就被埋藏在了心底,只是这颗种子一埋藏就是好多年,直到2021年,小米才正式官宣造车,雷军才迎来了人生的终极一战:
“我决定亲自带队,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同为国内第一批特斯拉车主,李斌和李想拿到车钥匙不久,就各自创立了蔚来汽车、理想汽车,两个人已经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了快十个年头了,而雷军为年轻人制造的第一辆车终于在工信部拿到了“准生证”。
何小鹏曾说过,2024年是这一轮造车风口的最后窗口期,在这之后竞争会进入白热化,而他的导师兼大哥雷军能否搭得上新能源汽车的末班车?
小米手机成立于2010年,那一年,智能手机正好步入快速成长期,渗透率迅速攀升,短短5年时间,从15%提升至75%。
根据行业生命周期理论,行业的生命发展周期最重要的包含四个发展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无独有偶,在雷军官宣进军汽车行业的2021年年初,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还不到10%,而如今已超越35%,步入成长期,雷军再次精准踩点,入场时间,不早不晚,刚刚好。
入局太早,行业处于幼稚期,技术变动太大,商品市场狭小,搞不好就成为炮灰,入局太晚,黄花菜都凉了,连口汤都喝不到。
而步入入成长期之后,市场将会急速扩张,技术也会逐渐定型,行业特点、用户特点逐渐明朗,当然入局门槛也会随之提高,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量增多。
至于入场门槛问题也不大,小米集团现金资源持续则增长至1276亿元,为这场旷日持久的“烧钱”大战做好了资金准备。
接下来的剧本,对于雷军太熟悉不过了,无非是沿用小米手机的那套打法,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将小米模式再度发挥到极致。
功能机时代,供应链条基本上围绕着硬件门槛形成的,核心集中在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巨头手里。
而智能机时代,技术相对分散,分别掌握在高通、索尼、三星等不同的供应商手上,通过整合全球供应链,手机硬件就有了,把安卓系统改一改,就有了软件。实际上,更多考验的是手机生产厂商的江湖地位、商业模式和资源整合能力。
而当下的汽车行业正在从内燃机的功能汽车时代,全面转向电动化的智能汽车时代,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汽车已经拿上了类似智能手机那样的“摩尔定律”的剧本。
以英特尔旗下的Mobileye为例,2010年推出的EyeQ2芯片算力仅为0.026TOPS,而最新推出的面向L4级无人驾驶的芯片EyeQ Ultra最高算力可达176TOPS,几乎每一代芯片都是上一代算力的十倍之多。
在燃油车时代,核心技术集中在动力总成,底盘、发动机和变速箱壁垒较高,传统汽车巨头通过技术垄断,在市场上呼风唤雨,自主品牌只能干瞪眼,无法将它们拉下马。
而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没有传统汽车三大件的束缚,包括三电(电池、电驱、电控)在内的核心技术同样分散在不同新兴的电子企业手里,再也没任何技术像发动机一样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新能源汽车造车门槛一下子就下降,硬件越来越趋于同质化。
以华为华为智选车模式为例,各个品牌车型除了ID设计外,内在配置几乎差别不大,类似现在的安卓阵营手机,屏幕、处理器、摄像头这些由上游决定的物料性能,根本拉不开差距。
因此,对于小米汽车来说,汽车硬件早已不是问题,更何况这些年,雷军一直没闲着,几乎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都投了一个遍,汽车产业链早已悄然成型,而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电动电池等方面更是布局已久,属于典型的谋定而后动。
更重要的是,行业步入高速增长期,既有蓬勃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小米汽车也有了打造爆款的舞台,在新能源行业幼稚期,造车新势力年销量也就万辆,就已经算很优秀了,现在月销万辆都慢慢的变成了头部车企的最低标配。
随着新能源汽车大量使用电子化结构、各种网联化智能化设计,汽车行业已经从“机械定义”和“电子电气定义”,逐步进入到“软件定义”的新时代,汽车软件将成为车企构建差异化产品的重要内容。
这方面,小米作为科技公司,更是具有先天优势,尤其是澎湃系统的发布意味着万物互联的底座已经搭建完成,未来将陆续搭载小米手机、电视、平板、汽车等,小米即将向“人车家”全生态即将完成闭环,这也是小米与华为不遑多让的优势,也是汽车厂商所欠缺的能力。
当汽车从“沙发+四个轮子”进化到“手机+四个轮子”,雷军没必要重新发明轮子,只需要把轮子的供应商搞定,把“手机”搞好即可,再加上小米在用户生态、渠道运营、品牌流量等先天优势,老谋深算的雷军在造车方面已然具备成功的潜质。
正如雷军说的那样:“汽车是百年赛道,只要看好汽车产业,任何时间都不晚。其他造车新势力布局汽车比小米提前6-7年,但小米的优点是电子技术和使用者真实的体验上,2024年发布时间刚刚好。”
极致性价比,雷军所欲也,品牌高端化,亦雷军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雷军应该怎么办呢?
对于小米这样的国民品牌来说,造个车并不难,难的是选择正真适合的战场,做好消费者的期望值管理,复制小米1的“一炮而红”。
从低端起家再想往上做品牌向上非常难,如果小米汽车不想重走当年高配置手机的血泪史,小米11、小米12先后折戟沉沙,实现DXO全球第一的小米11 Ultra上市被疯狂吐槽,直接杀入高端局不失一种选择。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想要步入“高端局”,要么像比亚迪一样另起炉灶做仰望,要么像理想汽车一样直接杀进去。
网上爆料新车起售价30万元以上,似乎也印证了小米汽车直接杀入“高端局”的可能性,如果真的这样,“年轻人的第一辆车”怕是就要梦碎了?
根据雷军的规划,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计划第一年销售10万辆,此后三年累计交付90万辆,“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在轿车领域,主流车型定价30万元以下,也只有这一个市场能够撑得起雷军的“小目标”,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小米汽车的起售价不可能是30万元。
今年前10个月,30万元以上的轿车销量为79.3万辆,占乘用车市场的4.6%;价格低于30万元的轿车,销量735.4万辆,占乘用车市场的42.6%,两者合计占国内乘用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目前,30万元以上纯电轿车市场的王者莫过于特斯拉Model 3,今年前10月累计销量不到12万辆,即便SU7能够取而代之,3年累计交付90万辆的小目标也难以完成。
更何况,对于小米汽车开山之作,雷军有言在先,先造好车,有一战之力之后,再谈颠覆的事情,“作为一个刚刚上路的新人,我们要先确保做一款好车,一款能够与当下同级全部的产品比拼的好车,在确保这个目标的基础上,再考虑颠覆的部分。”
30万元以上起售价明显是一种烟雾弹,更多只是一种战略试探,低配到高配是一个价格的范围,这不网上又传SU7顶配价为29.99万元,丐版起步价19.99万元,雷军曾在2021年官宣造车后透露,小米汽车首款车型将定位中高端,并采用尖端技术,价格在10万-30万元。
遥想当年小米1问世之前,智能手机动辄4000元以上,大多数都是被索尼、LG、iPhone、三星等国际大牌占据,中国自主研发的手机大多都是参差不齐的山寨机,小米1以1999元的价格打破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格局。
自此,“价格屠夫”一战成名,小米1上市不到一年,销量突破百万,2015年,更是超越华为、苹果,成为国内第一大手机品牌。
新能源汽车行业会不会迎来“小米时刻”,不过,不管小米汽车如何定价,面对的都是乱成一锅粥的战场,高度饱和的竞争:
(1)20万-25万元:竞争车型包括比亚迪汉EV、海豹,小鹏P7等,如果小米追随手机市场的价格策略,将定价下行,智能化加持下或有望凸显SU7的性价比。
(2)25万-30万元:该价位将面临来自特斯拉Model3、华为智界S7、蔚来ET5、极氪001、宝马i3等更为激烈竞争,这其中不乏华为、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智能化领头企业。
余承东曾说过,未来汽车行业的洗牌将会非常惨烈,“卷”起步,未来还会更“卷”。未来5~10年,只有少数汽车厂家能够活下来。
2018年,中国大概有500家左右的企业入局新能源汽车,但到了2023年,正常经营的新势力车企仅剩50家左右,短短5年时间,就连曾经造车新势力一线品牌——威马汽车,现在能不能像牲口一样活下去都是未知数。
在11月9日深圳举办的智界S7新品预售”发布会上,有花粉大喊,“小米的车不用出来了,直接停产吧”,直接把两家公司的恩怨值buff拉满。
这位花粉话音刚落,工信部就公布了小米汽车的申报车型——SU7和SU7Max信息,算是对这位花粉的强势回应。
新车定位“C级生态科技轿车”,轴距均为3米,长宽高分别为4997mm*1963mm*1455 mm、4997 mm *1963 mm * 1440mm,定位C级轿车,比智界S7略长,宽度一样,姿态更低,似乎有意无意在叫板智界S7叫板。
轿车是我国乘用车顶级规模、竞争最为激烈的单一市场,它拥有着最庞大的消费群,也是各大车企品牌必争之地。
雷军为年轻人造的第一辆车就是纯电轿车,其寓意不言而喻,它要的是汽车市场的天下,不仅包括中国,还要囊括世界。
雷军曾放出豪言,“我相信,当电动汽车行业成熟时,世界前五大品牌将占据8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换言之,我们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前五名之一,每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竞争将是残酷的。”
年销千万级,对于任何一家造车企业而言,都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毕竟这个“小目标”也就丰田、大众等极少数汽车巨头实现过,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尚未破千万,第一辆小米汽车的车钥匙还没交到车主手上的时候,雷军就敢如此豪言壮志,实在让人敬佩不已。
也许,这个小目标“雷斯克”有机会实现,不过,对于他来说,却是一场不能输的战争,因为这是他赌上了一切的战争:
“小米汽车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小米将以巨大的投入、无比的敬畏和持久的耐心来面对这个全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