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元帅是我军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帅,却鲜有人知他在军中还有个别致的称号——"布衣元帅"。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位叱咤风云的统帅,在家中却是个爱种菜、修家具的"农夫"。而他的儿子徐小岩,在41岁就荣升少将,却极少有人知道他的身世。这对父子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他们又为何能在特殊年代里坚守本心,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让我们大家一起揭开这对军中传奇父子的神秘面纱。
1978年的一个春日,北京西郊一处宅院里,一位身着布衣的老人正在菜园里精心照料着刚发芽的蔬菜。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帅。在这片不足百平米的菜地里,长着萝卜、白菜、青椒等十几种蔬菜。这些蔬菜都是徐帅亲手栽种的,每天清晨,他都要来到菜园里查看庄稼的长势。
这片菜园子,是徐帅亲手开垦出来的。上世纪60年代初,徐帅就在自家院子里辟出一块地,开始了自己的"种菜生涯"。徐帅种菜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每到春播时节,他都要用尽心思挑选种子,还经常和其他种菜的老首长交流种植经验。
有一年冬天,徐帅家的暖气管道出了故障。工作人员来修理时,发现徐帅已经拿着工具箱在修理了。原来,徐帅不仅会种菜,还是个"修理工"。在他的工具箱里,螺丝刀、钳子、锤子一应俱全。家里的电视机、收音机出了故障,他都要先自己动手修理,实在修不好了才找专业人员。
1980年夏天的一个中午,一位年轻女子来到徐帅家做客。这位女子是徐小岩的女朋友,也是开国少将王英高的女儿。当天中午的饭菜,让这位年轻人大开眼界:满桌子都是徐帅自己种的蔬菜,清汤寡水,没有一道荤菜。更让她惊讶的是,这些菜还是徐帅亲自下厨烹饪的。
在徐帅家,一件家具往往要用十几年。家里的沙发、茶几都是上世纪60年代买的,坏了就修,修好了接着用。徐帅的衣着更是简朴,一年到头就那么几套布衣布鞋,外出开会时也是如此装扮。正因为他这种朴素的形象,战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布衣元帅"。
1981年春节前夕,一位老战友给徐帅送来两箱橘子。徐帅不但没收,还严厉批评了这位老战友。从此以后,徐帅家就更少有人敢送东西了。他常说:"当官的就该清清白白,不能贪图半点便宜。"
在北京的将军院里,徐帅家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每到傍晚,都能看到这位老帅挽着裤腿、拿着水桶在菜园里浇水。他种的菜不但供应全家人食用,有时还会分给邻居。这些普通的蔬菜,承载着一位元帅对于艰苦朴素传统的坚守。
二、危难时刻显线年初春,一份关于郑维山中将的错误批评材料摆在了徐帅的案头。这位曾经在担任司令员的老将军,因一场错误的政治运动被撤职查办。郑维山带着自己的申诉材料多次往返于各个部门之间,但始终未能得到回应。
当徐帅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采取行动。他亲自给总政治部写信,要求为郑维山。在徐帅的多方斡旋下,郑维山终于重返工作岗位,继续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周希汉中将的遭遇更为曲折。早在红军时期,周希汉就曾在一次关键战役中遭遇不测。当时是徐帅挺身而出,力排众议保护了他。1968年,周希汉再次陷入困境,面临严重的政治指控。这时,徐帅再次挺身而出,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据理力争,指出这些指控毫无依据。在徐帅的坚持下,周希汉最终得以平安渡过难关。
1967年的"二月逆流"期间,徐帅自己也遭受到不实指控。在那段艰难时期,很多人因害怕牵连,都不敢来看望徐帅。但是,时任司令员的韩先楚将军却打破常规,多次前往徐帅家中探望。
有一次,徐帅对韩先楚说:"现在形势这么紧张,你还是不要来看我了。"韩先楚却坚定地回答:"老部下看望老首长,天经地义。"从那以后,每次韩先楚来北京开会,都会抽出时间去看望徐帅。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这种雷打不动的探望从未间断。
徐帅对待战友的这份情谊,在军中广为流传。1975年春节前夕,一位老战友生病住院,徐帅得知消息后,顾不上自己年事已高,冒着严寒前去探望。当时医院的工作人员劝他:"天气太冷了,您年纪大了,别去了。"徐帅却说:"战友之情,不能因为天气严寒就冷却了。"
这种重情重义的品格,不仅体现在对待老战友上,也表现在对待普通士兵身上。1976年,徐帅得知一位曾在他部队服役的老兵家庭困难,立即托人带去慰问金。当别人劝他不必如此操心时,徐帅说:"当年他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今天我们怎能忘记他们?"
1982年,在某部队的训练场上,一位年轻的军官正在指导部队进行装甲突击演练。这位军官就是徐小岩,时任装甲兵师参谋长。在一次复杂地形的演练中,他带领部队创造性地运用"蛙跳式"突击方法,成功突破了敌方防线,这一战术创新随后被推广到全军装甲部队。
徐小岩的成长道路并非一帆风顺。196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装甲兵工程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基层部队。作为元帅之子,他主动要求从最基层做起。在连队里,他和战士们同吃同住,白天操练装甲车辆,晚上研究战术理论。
1975年,徐小岩调任某装甲师参谋长。在一次重大演习筹备期间,他发现传统的装甲部队战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战争需要。他提出了"装甲-步兵-炮兵一体化"的作战理念,并在演习中取得很明显的成效。这一创新性思维为我军装甲兵的发展开辟了新思路。
1978年,在的一次实弹演习中,徐小岩担任蓝军指挥官。他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以劣势兵力成功阻滞了红军主力的进攻,为实战化训练提供了宝贵经验。这次演习的经验被军区总结推广,对提高部队实战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1981年冬天,某装甲师进行严寒条件下的实弹演习。温度降至零下30度,多辆坦克发生故障。徐小岩带领技术人员连续工作48小时,终于找到了装甲车辆在极寒天气下的技术解决方案。这一经验被写入了《装甲部队严寒地区作战手册》。
1983年春,徐小岩被任命为装甲兵某集团军参谋长。上任伊始,他就着手改革训练方式,将实战化训练贯穿始终。他组织编写的《装甲部队战术创新手册》,成为全军装甲部队的重要训练教材。
徐小岩在军中从始至终保持着低调务实的作风。当有人问起他是徐帅的儿子时,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军人以能力服人,不能靠父辈的荫庇。"正是这种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使他在41岁时就荣升少将,成为当时军中最年轻的将领之一。
1984年初春,北京市区突发一场重大流感疫情。作为军队高层的徐帅立即组织军医院的医疗力量支援地方。当时,徐小岩正在某部队任职,他主动请缨,带领部队参与防疫工作。
这次防疫行动中,父子二人各自发挥所长。徐帅凭借多年的组织经验,协调军地资源,调配医疗物资。他亲自给军区后勤部打电话,要求开放军队医院,接收普通群众就医。在他的推动下,军队后勤系统紧急调拨了大批防护物资支援地方。
徐小岩则带领部队开展具体工作。他组织官兵分成若干小组,负责社区消毒、物资运送等任务。在一次运送医疗物资的行动中,遇到道路积水阻断。徐小岩当机立断,调来装甲运输车,利用其良好的通过性能,成功将急需物资送达医院。
3月中旬,位于北京西郊的某农贸市场出现聚集性感染。徐帅得知消息后,立即派出军医院的专家组前往指导。徐小岩则带领部队在市场周边设立临时检查点,对进出人员进行体温检测。他还组织官兵帮助市场做全面消毒,并建立起完整的防疫档案。
未解决医护人员短缺问题,徐帅向上级建议,从军队医院抽调专业医护人员支援地方医院。同时,他要求军队后勤部门开设临时病房,减轻地方医院的压力。徐小岩则负责协调部队运力,确保医护人员准时到岗,医疗物资及时运达。
在一线工作期间,父子俩虽然都在北京,却很少见面。有一次,徐小岩去军区开会,偶遇徐帅。老帅只说了一句话:"工作要细致,但也要注意防护。"这简单的一句话,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也展现了一位军人对下属的要求。
4月初,一批国外捐赠的医疗物资运抵北京。徐小岩接到任务,负责物资转运和分发工作。他根据各地区疫情严重程度,制定了详细的分配方案。在他的统筹下,这批物资在24小时内就送达了各个急需单位。
疫情期间,军队医院收治了大量普通群众。为了解决病人家属的住宿问题,徐帅提议将附近的军队招待所改造成临时休息区。徐小岩则负责具体实施,他带领官兵将招待所打扫整理,并设立了专门的消毒通道。
随着天气转暖,疫情逐渐得到控制。这场防疫战役中,徐氏父子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军人的担当。徐帅在军区总结会上说:"这次防疫工作,军地密切配合,充分的发挥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徐小岩所在部队也因出色达成目标,受到军区嘉奖。
整个防疫期间,这对军中父子从始至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为首都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段经历,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军地联防联控,更是军人家风代代相传的生动体现。
1985年深秋,在某训练基地,徐小岩正在为一群年轻军官讲授装甲作战经验。讲到关键处,他说起了父亲徐帅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指挥装甲部队的战例。这些珍贵的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代代相传。
在军队基层单位,徐氏父子的故事广为流传。1986年,一位老战士回忆起在徐帅麾下服役的经历。那是在1950年代,部队进行战术演习,徐帅亲自带队,和战士们同吃同住。这种作风在徐小岩身上得到了延续。1987年的一次野外训练中,徐小岩放弃了指挥部的休息条件,选择和战士们一起在坦克里过夜。
1988年春节前夕,徐帅召集家人团聚。在饭桌上,他对徐小岩说起了自己的从军经历。从1927年参加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每一段经历都是一堂生动的军事课。徐小岩则向父亲汇报了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新变化,特别是在科技强军方面的探索。
1989年,徐小岩担任某集团军装甲师师长。他继承了父亲重视实战训练的传统,在训练场上大胆创新。他提出的"信息化条件下装甲突击新战法",得到了军区首长的高度认可。当这一消息传到徐帅耳中时,老帅说:"要把创新精神从始至终保持下去。"
1990年,徐帅已经退居二线,但仍然关心军队建设。他经常邀请在职的军队干部到家中座谈,听取基层情况。徐小岩每次述职,都会专门向父亲汇报部队的训练情况。在一次谈话中,徐帅强调:"军人的优良传统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1991年夏天,徐小岩所在部队进行装甲协同作战演习。他采用了父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总结的"三点一线"战术,并结合现代战争特点加以改进。这次演习取得很明显的成效,被军区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区推广。
1992年,徐帅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军事笔记整理成册,交给徐小岩参考。这些笔记涵盖了从战术到战略的各个层面,是几十年军旅生涯的精华所在。徐小岩将这些经验与现代军事理论相结合,编写了《装甲部队战术创新教程》。
1993年,在一次军区组织的将领座谈会上,徐小岩分享了父辈的带兵经验。他说:"父亲教导我,军人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作风。"这种作风在徐家两代人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直到1994年,已经80多岁的徐帅依然保持着关心军队建设的习惯。每当徐小岩述职归来,老帅总要详细询问部队的训练情况。在一次谈话中,他说:"我们这一代人打天下,你们这一代人要把军队建设好。"这句话成为徐氏父子两代军人的共同信念。
这种军人家风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军事能力的提升上,更体现在对军人本色的坚守上。从徐帅到徐小岩,父子两代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军人的责任与担当。